文化志愿者
详情

从去年8月以来,河南省平顶山市开展“寻找村宝——河南省大型文化志愿公益活动”, 共举办各种活动130余场,在33个试点村寻找到114名村民们如意的“村宝。“村宝”就是通过村委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多种形式,寻找各村具有文化技艺、文化符号的能人,助孤济困、向上向善的爱心人士,有传说、有故事,德高望重的乡贤等,作为每个村的“村宝”。

长期坚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村支书周营贤、创办“农家戏迷活动中心”的魏书振、发扬光大非遗文化传承人董海彬、身怀文化技艺的王尚志等这些火了的农民艺术家,乡村文化达人在忙碌耕作的田埂上唱出连连“大戏”, 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力河南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下,“村宝”已成为河南乡村的新名片——有温度、接地气、显特色,让乡村文化更加繁荣,更富有生命力。

“我83岁了,咋也没想到当上了‘村宝’,真是感谢党啊!”来到平顶山市示范区滍阳镇闫口村“村宝”魏书振家中,正带着村民唱戏的魏书振抑制不住地说出了肺腑之言。

魏书振12岁开始学唱河南坠子,至今保留的拿手大书还有《呼延庆打擂》《小八义》《罗通扫北》等30多部。按老伴的话说,那就是“一唱戏他就没病了,晚上戏唱的再晚,也不耽误他一大早去卖豆腐。豆腐卖完了回来接着唱。”

“魏书振老人真是鲜,咱们把他谈一谈,夏天给咱开电扇,冬天给咱把火盆端……”村民们唱岀了对“村宝”的喜爱。

戏迷们就像“影子”一样,整天围到魏书振老人家里。于是,魏书振自购桌凳130多只,暖水瓶22个,电扇电暖器10 多个。在他的影响下,每天来家中唱戏、学戏的少则50人,多则180人,前来听戏的观众最多时有八九百人,把屋里屋外围了个水泄不通。

闫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献正对记者说:“这么多人到俺村听戏,可村容村貌极不相称,我们当干部的坐不住啊!”2018年下半年,闫口村全面开启乡村“美颜”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村中道路污水、脏水横流,杂草丛生,风刮土飞扬的旧貌。

如今,闫口村创优人居环境,扮靓美丽乡村,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条条水泥路蜿蜒延伸,一缕缕清新空气扑面而来。

“每月逢二都会举办表演,村成立了戏迷队、舞蹈队、盘鼓队、村民戏迷活动中心, 还成立了农民剧团等队伍,村里建起漂亮的文艺大舞台和文化活动中心。村旁正在建设的“舒山公园”已经初露靓丽的面容。闫口村成了‘会唱戏的村庄’、‘生态美丽乡村’”文化志愿者胡梦菲对记者说。

听戏长大的女儿魏玉红拿起剪板,在爸爸亲自操琴伴奏下,演唱了自己创作的坠子小段《说唱美丽的闫口村》,用朴实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歌颂了家乡旧貌变新颜的时代变迁。曲罢,玉红动情地表示:“爸爸当上‘村宝’心劲更大了,俺要继续为乡村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一声“村宝”,唤出了村民对乡村文化发展的更多期待。河南村宝的“影子”效应让百姓唱“活”了沉睡乡村。

 乡村文化的不断繁荣,离不开那些有眼界、有资源、有技艺的老乡。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河南村宝为进一步创新文化供给和服务方式,完善政府职能与旅游的“软”融合,培育乡土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