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装饰艺术之一,所用材料和工具简单,造型漂亮喜庆,在过去年代,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掌握此门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却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可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有这么一位传承剪纸技艺的民间艺人,2018年,他的剪纸被认定为第四批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他就是叶县田庄乡邵奉店村农民李中亭。
记者初见李中亭,他衣着朴素、身材瘦削,脸上深刻着岁月的风霜,看起来与普通农民无异。可一旦拿起剪刀,他神情专注深邃,长满老茧的双手显得十分灵活,二十多分钟后,一幅活灵活现的“金鸡报晓”剪纸作品就在他手中诞生了。
“好的剪纸作品要圆、尖、方、缺、线各有特色,圆如秋月饱满圆润、尖如麦芒尖而挺拔、方如青砖齐整有力、缺如锯齿排列有序、线如胡须均匀精细,总体上给人以美的感觉……”谈起剪纸,李中亭俨然是位专家。
57岁的李中亭出生在普通农户家庭。小时候,他常见大人们剪鞋样、剪窗花,觉得很有意思,就留心观察,还经常偷偷拿起剪刀自己练习剪纸。9岁那年,他自认为“剪得像个样子”了,就把剪出的“双喜”窗花拿出来让村里人看,大家一看,都夸他剪得好。从那以后,他就更喜爱剪纸了,看到好的图案,就把它剪下来,先从模仿开始学习。十几岁时,村里谁家办喜事,他都会被请去剪窗花。
19岁高中毕业那年,正赶上全国恢复高考,他却因7分之差名落孙山。亲戚介绍他去建筑工地打工,这一干就是近40年。虽然工作辛苦,但李中亭从没放弃过剪纸。闲暇时,他爱观察,村里的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就是他创作的源泉,经过用心观察和揣摩,都能变成他的剪纸作品。李中亭说,在工地上劳累一天,晚上拿起剪刀剪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身体都轻快了。
80年代初期,他的剪纸作品在周围村落很走俏,有人提议,何不多剪些拿出去销售呢!他抱着试试的态度,揣着自己的剪纸作品乘车赶往市区最热闹地段。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剪纸很受欢迎,“一幅卖2元,很多人一买就是好几幅。”在那个年代,一碗烩面才1元钱,李中亭一次能挣30多元。后来,机器制作的剪纸因价格便宜占领市场,李中亭就不再出售手工剪纸。
没了市场,李中亭还是坚持剪纸。他随建筑队走南闯北,不管到哪个城市,他最爱逛的地方都是书店、报亭和书画工作室。他从各种文化作品中汲取养料和创作灵感,并买回《古今剪纸与艺术创作》《中国剪纸创作技艺》等专业书籍,回到工地上认真研读,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传统技艺用到新作品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李中亭特意构思创作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奋斗历程”“中国梦”两幅剪纸作品。其中“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奋斗历程”长35厘米,宽23厘米,包含中国共产党建党、抗日战争、土地革命、新中国成立、农业新变化、人民奔小康等生动内容,花费4天时间才完成。
此外,他还根据叶县的历史传说,剪出“叶公好龙” “叶公问政”“昆阳之战”“孔子游叶”“王桥飞凫”等富有叶县文化内涵的剪纸作品。其中,“叶公问政”获第二届河南省农民书画展三等奖。2019年8月中旬,他的剪纸作品在平顶山市首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上展出,受到各界好评。
2018年,李中亭因身体原因不能再外出打工,赋闲在家的他有更多精力从事剪纸事业。他参加了县文广局组织的脱贫攻坚剪纸培训班,并收到县文化馆赠送他的剪纸材料。
李中亭说,他的两个女儿已经成家立业,儿子在读医学博士,孩子们都很支持他剪纸,经常给他买来材料、工具,希望他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叶县所有历史文化资源用剪纸形式表现出来。”李中亭说,以后,他不仅要自己剪纸,还要坚持长期做一名文化志愿者,教学生们剪纸,把这项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