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
详情

从去年8月以来,河南省平顶山市开展“寻找村宝——河南省大型文化志愿公益活动”, 共举办各种活动130余场,在33个试点村寻找到114名村民们如意的“村宝。“村宝”就是通过村委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多种形式,寻找各村具有文化技艺、文化符号的能人,助孤济困、向上向善的爱心人士,有传说、有故事,德高望重的乡贤等,作为每个村的“村宝”。

长期坚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村支书周营贤、创办“农家戏迷活动中心”的魏书振、发扬光大非遗文化传承人董海彬、身怀文化技艺的王尚志等这些火了的农民艺术家,乡村文化达人在忙碌耕作的田埂上唱出连连“大戏”, 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力河南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下,“村宝”已成为河南乡村的新名片——有温度、接地气、显特色,让乡村文化更加繁荣,更富有生命力。

“琉璃咯嘣”门前过,小朋友们围上前,你吹吹,我吹吹,“咯嘣咯嘣”好喜欢……”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平顶山市当地民间妇幼皆知的童谣,也是儿时的美好记忆!“那些年,挑着荆篓游走叫卖“琉璃咯嘣儿”的北郎店人闯荡大江南北,南方人更喜欢把“琉璃咯嘣儿”成双成对当作装饰挂在家中。可以说老祖宗传下的琉璃工艺养活了一代代北郎店人” 村民房留刚说。

平顶山市石龙区北郎店琉璃工艺从康熙17年起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因这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为玻璃制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河南村宝”、42岁的房红勋说:“许多人热衷于外出创业打拼,眼看着古老的琉璃工艺要失传……”13岁那年,房红勋跟着父亲房海山学习琉璃制作,成为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咯嘣儿”艺术的传承人。

“琉璃咯嘣儿”是技术性较高的琉璃玩具,头呈扁圆形,底部平面薄如蝉羽,与细直的长管相连,管口含嘴里轻轻吸吹会发出“咯嘣儿、咯嘣儿” 清脆悦耳的声音,很是喜气儿。二十多年来,房红勋为学习琉璃制作工艺,没少吃苦,没少下功夫。 妻子曹昵法说:“每年第四季度是旺季,生料时我和红勋要整夜守炉,活干不完,货供不上,心里急俺俩也会怄气吵嘴,但每到春节前货完款到,也是俺最开心的时候。”

谈起今后打算,“村宝”房红勋说:“想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开阔视野;村委让贫困户村民跟我学琉璃制作,我得好好带他们;我要玩玩抖音,学会网络销售,做出自己的品牌。”

 如果说乡村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是底色,那么数据则是底气。“村民一致选房红勋当‘村宝’,是因为他把‘琉璃咯嘣儿’做活了,把村民带上了致富路。现在全村40~50岁的村民都会做“琉璃咯嘣儿”,2100多口村民近300人做起了琉璃生意,全村120多盘炉子,每个炉子平均年收入在七八万元,好的十几万元,”北郎店村支部书记王小社说。

乡村振兴,文化既要发挥“乐农、惠农”的作用,更要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村宝”活动,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立足挖掘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丰富基层文化产品,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