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窑陶瓷烧制技艺
陶瓷烧制技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郏县黄道窑陶瓷烧制技艺时代久已,隋以前以灰、黑陶为主。隋以后到唐达到鼎盛。窑址群主要分布在黄道村。《郏县地名志》载:“黄道村,古称神前街,唐代窑口众多,素有‘四十五里神前街,九里十八窑’之称”;故宫专家冯先铭认定“黄道窑瓷是宋钧瓷的源头,开启了陶瓷窑变之先河”;《窑变艺术之冠》《中国陶瓷史》均有相关记述。
该技艺能记清谱系自清咸丰年间,赵氏、史姓家族为其典型代表,以家族或师徒方式延继至今,谱系清晰,已传承7代近160年。目前,项目集中于安良镇神前村,有传承人2名,作坊2家,展示馆1个,从业人员20多人。
陶器烧制主要以当地黏土为原料,器型有罐、盆等,陶色以灰、黑为多。瓷以高岭土、石英石为原料,以煤炭为燃料,经粉碎、陈腐、练泥、成型、阴干、素烧、施釉、烧成、验装等70多道工序而成。原料加工、成型、施釉、烧成是其核心技术。釉色以黄、天目、兔毫、茶叶末、蓝为主。作品构思巧妙,造型多样,能够满足多种群体的实用和审美要求,尤以日用瓷、艺术瓷深受民众喜爱。
该技艺伴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记录了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的发展过程,彰显了工匠的智慧和创造,是中原陶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该技艺传说故事内涵丰富,制品常用于文化交流和民众的生活之中,已成为郏县文化认同的标志品牌,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有着积极意义。现已制定五年保护计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