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铸造技艺
冶铁源于我国的西周晚期,郏县铁锅铸造技艺,从域内的太仆寨、马庄、清泉等冶铁遗址,印证源于西汉时期。据《崇祯皇帝》一书记载和老艺人传述,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数度在此驻扎筑寨建堡,与当地匠人一起铸锅捯具、锻造兵器,共同抵御明军孙传庭的抄剿。清中期,该技艺集中分布在广天乡,雷氏家族是该技艺的典型代表,他们以家族或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谱系清晰,传承6代170余年。现有雷乾、雷振彪等代表性传承人,有铁锅企业和作坊60多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
该技艺原料以本地的铁矿石、碳、青石为主,铸造经搅拌沙土、水成泥、制作硬木或铝材锅模、夹沙固牢、留空、熔炼、剥离杂质、浇注、冷却、卸模、去砂、打磨、安锅把、验装等二十多道工序而成。材料配比、合模厚度、控温、浇铸是其核心技术。制品有炒锅、汤锅等30多个品种,因传热均匀,易于健康而深受多民族喜爱。
该技艺选料考究,配方科学,工艺繁杂,品种多样,造型丰富,传热均匀,易于健康,深受国内外民众的喜爱,他见证了郏县千年的冶铁铸造历史,印证了中原地区烹饪锅具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该项目起源早,规模和影响较广,是郏县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
目前,项目核心内容大部分得到保留和继承。但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机械的运用,传统工艺制模、浇注、打磨较慢,满足不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