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
据《平顶山志》记载,平顶山越调始于清代末年,今平顶山市郊区曹镇乡,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就有越调戏班演出的记载,双庙龙虎班越调剧社,郏县堂街“一挂鞭”越调戏班、士庄街越调戏班,鲁山张官营越调窝班、张良越调班、王莽城越调戏班,叶县水寨乡太康村越调剧团,叶县常村文集越调窝班也均有记载。
20世纪80年代初,平顶山市越调剧团成立,使平顶山越调充满了活力,越调在平顶山达到了鼎盛时期。90年代初,平顶山越调剧团因故解体,使平顶山的越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越调艺术以唱、念、做、打、舞等戏曲程式为表演形式,唱腔高亢明快、醇厚质朴,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
在河南越调艺术中,流布于许昌、漯河、周口东西一线及其以北地区的越调,称为上路调;南阳一带地区的越调,则被称为下路调,也叫南阳越调。平顶山地处越调上路调、下路调两大地域流派的交汇地,其艺术风格“两路”兼容,表演风格上既有上路调的粗狂豪放,又有下路调的妩媚清雅。演唱风格上苍劲、沉稳,同时具有以“大腔大调”为主要特征的演唱方法。
平顶山越调的演出剧目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学性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以传统民间故事居多,有宫廷故事《包公坐监》《刘公案》《无佞府》等;家庭故事《张廷秀私访》《王子龙掉印)《火焚绣楼》等;神话故事《白木店》《狐仙女》等;地域故事《王莽撵刘秀》《剐王莽》等。
平顶山越调名家荟萃,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郏县、叶县一带享有盛名的旦角刘秀荣(艺名“双辫”)和黑头郝德运等人。郝德运参加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获演员一等奖。以及80年代组建的平顶山越调剧团,集聚了来自周口、许昌、襄县、睢县等几个越调剧团的越调名家,诸如李自杰、李明玉、李玉花、何兰英、郭自友、孙云等,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2015年,该项目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