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小年纳福时间转眼就来到了腊月下旬,离过年是越来越近了。民间习俗里,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来说,则是选择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小年开始,一直到除夕,每一天都有特别的寓意和习俗。过完小年就是年,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年习俗吧!祭灶神灶神,俗称灶王爷,在中国古代人们信奉的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相传他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也是厨房之神,负责监督人们的善恶功过,并定期汇报给玉皇大帝。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就有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的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这体现了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的追求。小年这天,也是传统意义上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这一天人们不仅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点等,也会把旧的灶神画像换下来,贴上家家户户“请”回来的一帧新灶王像。扫尘土过年,象征着辞旧迎新,将迎来新的一年。从小年开始,一直到除夕,被人们称作“扫尘日”,也叫“迎春日”,即在家中进行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会拆洗晾晒被褥,清洗各种器具,扫去尘土,将不要的东西整理在一起处理掉。小年扫尘土,除了是打扫卫生迎接春节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寓意,代表了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将过去一年不好的一切都扫地出门,留出空间来迎接新的福气和财气,给新年添福添吉祥。剪头发民间有句老话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相传在旧时候,剃头匠腊月二十三过后就歇工回家过年了,加上老传统里正月是不宜剪头发的,因此,人们会赶在小年这一天把头发理理。然后,小年剪头发这个习俗,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小年到来,预示着离过年没剩几天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人们也将以一个整洁的新面貌,干干净净地祭灶神,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小年剪头发,还预示着从“头”开始,洗心革面,给新的一年开个好头。贴年红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过年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大街小巷里有了张灯结彩的节奏,人们也会用各种红色的、象征喜庆的饰物,来装扮过年,烘托过年的气氛。比如贴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一般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增加节日喜庆的气氛。除了贴春联之外,民间还有贴窗花的习俗。窗花其实就是贴在窗户上的剪纸。窗花的颜色多为红色,样式上则是多种多样,有生肖类窗花、吉祥富贵花类窗花,也有福字窗花、体现民间生活场景的窗花等。这些窗花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愿望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为家人祈福。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吃灶糖灶糖,即麦芽糖,也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根据形状不同,灶糖里有长条的“关东糖”,也有扁圆的“糖瓜”,还有带芝麻的和不带芝麻的之分。灶糖的特点是味道比较甜,还很粘牙。小年吃灶糖,寓意粘住灶神的嘴,让灶神的嘴甜一点,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和吉祥话,这样就会赐福给家庭,来年家里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对此,民间还有一句谚语道,“二十三,糖瓜粘“。吃团圆饭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条件允许的人们,会全家团聚在一起,吃个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同时也开始商议着过年要准备的各样事项。因此,小年吃的这顿团圆饭,也被人们称作除夕年夜饭的缩小版。小年团圆饭的餐桌上,菜肴的寓意要以吉祥为主,常见的有鸡肉,寓意大吉大利;鱼肉,寓意年年有余;大虾,寓意红红火火等。小年团圆饭,除了吃的是团圆寓意外,还象征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和期待。上面提到的6个习俗,都是老祖宗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老规矩。虽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很多人的年节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但是,这些始终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尊重老传统,也是在尊重祖辈们的代代传承。END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