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尚自昌,汝州市融媒体中心编审,汝州市九届人大代表,汝州市政协文史委员,汝州市拔尖人才,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兼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汝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汝州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汝州市汝文化研究所所长。出版有《汝瓷的前世今生》《风穴寺探密》《汝州历史人物故事》《英奇医路》《汝文化简论》等书,参编《汝州文史资料》、《汝州市志》、《汝州收藏》等书,在各类报刊发汝州文化、文史方面的文章300多篇。我与平顶山市图书馆汝州 尚自昌 今年是平顶山图书馆建馆60周年华诞,平顶山图书馆长我两岁。首先祝平顶山图书馆生日快乐!也祝平图人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心。 我也算个爱读书的人。小时候没书可读,偶尔借到一本书会多读几遍。记得《高玉宝》《连心锁》两本书我读了至少三遍,每次都是流着眼泪。长大了去县城总要到新华书店看看,因为没钱买书,只能隔着柜台看看。后来在县文化馆看到了图书室,就走了进去。人家要借书证,我没有。问怎样办借书证,说要单位开证明,原来人家仅对单位职工办借书证。我没有单位,也就没有办证的资格。后来托别人办了一张借书证,去借了几回书,结果想看得书十有六七都被别人借走了。 1985年在郑州上学,开学后先办了张借书证。在借书中认识了馆长,他是个转业军人,曾在时称临汝的764部队当过兵。得知我是临汝的学生,他很亲切地问起了临汝的情况,特别关注猪肉的价格。原来郑州供应的是冻肉,不好吃。于是每逢回家总会带10斤猪肉送给他,那时的鲜猪肉几毛钱一斤。当然人家是付钱的,我也送不起。以后我借书会在人少的时候去,他就让我自己进馆内挑书,同班同学很羡慕。每逢假期,别的同学只能借书两本,我没有受限,最多一次借了10本。记得一次想看一下《周易》,馆里只有一本,馆长还是借给了我,但再三叮嘱一定不要丢了。 1987年毕业后到梨园矿务局工作,那时汝州和梨园矿已划平顶山管辖。梨园矿务局是先进单位,机关和矿井都有图书馆。机关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但除了20份报纸和10多份杂志外,所存图书一大半是选集之类的,也没多少自己喜欢看的书。一次我到平顶山出差,看到了平顶山图书馆的牌子,感到格外亲切,希望有一天能到平顶山图书馆看看。那时的图书馆好像在湛河北,现在也记不清楚什么地方了。 后来,从从事汝州文史研究工作,有幸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潘民中老师,在其指引下,我加入了平顶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通过多次活动,结识了许多平顶山文史圈的朋友们,包括年轻的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宝郑。许多河南人对平顶山有个误解,认为平顶山是个煤城,对文化不是很重视。参加了研究会后,大大改变了我的认知。 真正踏进平顶山图书馆的大门是2016年夏天,这年平顶山图书馆54岁。暑假,平顶山图书馆“平图讲坛”举办一个讲座,重点讲的是平顶山十大历史名人,医学家孟诜是唐代汝州人。负责此项工作的王宝郑馆长用电话通知我。正好我有一个姚崇的资料,王馆长同意把姚崇加上,这样就给安排了一天两个讲座内容。 通过参加这次讲座我收获很大。一是活动组织慎密,提前在报纸发了新闻,并附有日程表。汝州市委宣传部郭杰部长在日程表中看到我的名字,专门打电话鼓励我,一定讲好汝州故事。王馆长还把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和我进行电话沟通,并要求制作好课件并提前发给他审看;二是有专业公司录像,准备制作成专题片上交国家图书馆和市图书馆保存。这些为我们在汝州举办讲座提供了示范和参考作用。三是参加听讲的受众很多,有七十多的岁的大哥哥大姐姐,有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他们大多带着笔记本,听课非常认真,提问环节非常踊跃,也没人提前退场。讲座结束后还有人与我交流,提出了不少问题。也有人要我的电话和QQ号;四是看到平顶山图书馆阅览室座无虚席,听到走廊里、凉台上朗朗的读书声。通过平顶山图书馆这扇窗口,彻底改变了我对平顶山是资源城市的看法,我认为平顶山是真正的文化之城,平顶山图书馆是平顶山的一个文化高地。自此我在汝州参加活动或者讲课,总会找个合适的机会,讲个平顶山文化人或平顶山对文化重视的故事;五是参观了图书馆的设施和藏书,我认为平顶山图书馆在河南省十八个地市设施和藏书是一流的,这是平顶山文化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次我记住了平顶山图书馆的位置,光明路与湛河南路交叉口东约50米,路南。 2016年夏天开始,我留意和关注平顶山图书馆的信息。发现平顶山图书馆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有份内的,也有份外的。比如本地作家赠书活动,收藏家谱活动,坚持假期开展平图讲坛,星期天开展读书活动等。也见到平顶山新闻先后报道有平顶山图书馆图书实施免费开放、敞开办证、开架借阅、送书上门等主动式服务,后来还开通了自助办证、自助借阅和电脑扫脸借书等智能服务系统。近年来又在平顶山市区办了多个借书,获得多个国家级图书管理方面先进单位和单项先进证匾。 平顶山图书馆对家谱和地方文献的收藏,我觉得是一个创举,也应该是平山顶图书馆的一个特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很多优秀文化就藏在家谱里和地方文献中,是一个地域的宝贵财富和特色资源。把家谱和地方文献保存在最安全的地方,是平顶山图书馆做的一件善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家族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或许会成为刚需,编、续家谱一定会有一个高潮。相信市图书馆这些超前准备,一定会为人民服务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21年市图书馆号召捐献家谱和举办家谱文献专门捐献仪式,在汝州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家谱的人家非常愿意让家谱在图书馆得到长期安全地保存。汝州来了一个庞大的团队,汝州档案局、汝州文化旅游局领导带队到场,带来了二十多套家谱,有老家谱复印件,有续编的新谱。 说实话,进入网络时代,很多书在网上都可以看到,又省钱又省得跑路,图书馆的功能和社会需求有所下降,很多单位的图书馆、图书室已不存在,新兴的图书屋大多也是摆设。平顶山图书馆采用多种方式服务读者,感动读者,激活读者的读书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我对平图人认识不多,但从一件事让我坚信平图人是非常尽职尽责的,是一心一意为读者服务的集体。 2019年暑假平图讲坛开讲,给我的任务是平顶山外八景之一的风穴寺。2014年我出过《风穴寺探秘》一书,因新的资料发现,准备升下级,手头资料也多。于是我精心挑选图片,很认真地撰写图片说明,直到头天夜里坐到大半夜才把课件制作好。由于高兴,关机后忘记把U盘拔下,就匆匆回到家里休息了。第二天一早又匆匆开车来到平顶山图书馆,距开讲时间不到半个小时。这时我从包里找U盘才发现昨晚的疏忽和大意。 我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很不好意思地向王宝郑馆长说明情况,因办公室别人没有钥匙,也没法采取补救措施。但自己认为对风穴寺很熟,有信心不用课件把课讲好。王馆长说那不行,参加听课的都是提前报名的,可能有的人就是冲着了解风穴寺来听课的,没有课件缺少身临其景的氛围,这样对不起人家。于是决定我们俩调整时间,他先讲,让我第二天再来。我想王馆长把自己课程安排在后边,可能就是应对发生像我这种情况的预案。从此后,我再制作课件,总是在手机上存个备份,以防这样的低级错误再犯。 前天下午,因座谈会时间调整,王馆长通过微信转发了通知,看我没有回复,就打了电话通知,并询问发言稿准备情况。我说准备了一个提纲,到时根据现场情况和时间再发挥吧。王馆长再三说一定形成个书面稿子,图书馆建馆六十年是件大事,准备把发言稿结个集子纪念。我再次被平图人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于是就有了这篇发言材料。 现在流行一句话,就是人生六十岁才刚刚开始。这虽然是对年长人的鼓励和年长人的自嘲,也是中国人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年人越来越不显老的现实。 希望平顶山图书馆新的行程也从六十岁开始。 祝平顶山图书馆明天更美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