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
详情

毛凤德,1937年生,西高皇村人。多年来坚持村落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编纂了《西高皇村志》《元明清碑文选集》《鹰城山水志》等图书,并捐赠市图书馆收藏。我与图书馆的结缘毛凤德    人们常说书是知识之源,我认为图书馆则是百源之汇处,就当代和古代而言,个人藏书再多,也无法与国家图书馆藏书相比,就是市级图书馆藏书,个人藏书也无法与之相比。古往今来,很多伟人、名人都与图书馆结缘,我这个人没有文化基础,也就是说没上几天学,只是上到小学二年级,现在所识的几个字,那是在年轻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学来的。之所以能凑合着写点东西,也是在书本上找来的。自己年轻时家中没有什么存书,退休后想写些东西,往哪里看书借鉴呢?虽说书店的书不少,但符合我要找书并不多,有的甚至还没有,所以我首先来到市图书馆查找资料。因为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和工作人员交谈请教他们,毕竟他们看书多知识面广,知道书的重点。    我与市图书馆结缘,大约是在1998年前后,那时市图书馆还在市中心路中段,由于我刚开始撰修《西高皇村志》。西高皇村主要有赵、沈、周、王,郝、曹等居住较多的姓氏。村志中姓氏居首要地位,因为一个村庄是由人形成的,没有人哪有村庄,因此,村志中应把这个村的人的姓氏及来自何方弄清楚,为了找西高皇村主要姓氏的渊源,我多次到市图书馆,找当时图书资料室的王宝郑帮助我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终于弄清这些姓氏的源头及支派。如沈姓有姬姓沈和叶姓沈。西高皇村既有姬姓沈氏,也有叶姓沈氏,再如王姓,有妫氏王姓,有子氏王姓,支派中有太原王姓,也有其他支派王,是西高皇村大多数王姓为太原王氏。    一部村志,虽说是一个村庄之志,看起来涉及的事好像很少,实际上并不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志是县、市志的细化,如县志中有动、植物的名称,但没有动、植物的消长,这就要在村志中有所显现,这方面的资料也是在市王宝郑副馆长的帮助下查到的,总之,我能把《西高皇村志》粗略的写出来,图书馆帮了我大忙,所以我把《西高皇村志》手写稿一套五本捐给市图书馆,纳入到地方文献特藏,以谢帮助之情意。同时我在图书馆查找资料,也启发我购买一点自己所需之书,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我还在市、县、区有关单位收集求助明、清和现代县志及区志和企业、学校志。    前几年,我常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报纸及杂志,尤其是平顶山市区方面的历史,我受报纸及杂志所载这方面文章的启发,辑录了《平顶山市区宋、元、明、清民国碑文选集》,内容有桥碑,庙碑,住宅碑和墓碑等近百篇。我还根据个人所见及各县区地方志所载著了一部《鹰城山水志》。这两部手稿,虽没印刷出版,我自己装订后,在王宝郑副馆长指导下见报后,深受有关单位及关心这方面同仁的喜爱,有的登门索取,有的仿照使用。为了表示对图书馆的谢意,也把这本文集捐给了市图书馆。    其实,我与图书馆结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虽识字不多,但爱看书,无论从军服役还是在煤矿作工,在工作之余就会到图书馆借书看。在部队服役时我看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和《红楼梦》等,还看不少《中国共产党党史》和《苏共党史》,《毛泽东选集》1-4卷我都看过。我不但爱看书,也喜爱保存书。在部队当兵军人要求轻装,除被服之外,不准保存共它物品,尽管如此我还是保存几书和杂志,退役时还把它带回来,至今还保存完好,如《毛泽东选集》1-4卷,《毛泽东选集第四集参考材料》《写作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初中语文》《军用文》《中国共产党历史参考文件》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建设问题》等书。此外还有《红旗杂志》《人民空军杂志》《军训杂志》以及《八一杂志》,以上这些书和杂志都是1964年以前出版的,现在翻这些书和杂志看颇感新颖。    近些年来受市图书馆及有些个人藏书的影响,我自己也买几本新出版的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这些书的词典,还有《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外孙女还给我买一套精装《清史稿》及《清史稿词典》。《清史稿》是2012年4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地版。此《清史稿》为关外本。这些书对我写东西帮助很大。同时,由于我文化水平很低,提笔忘字,对有些事物的标准字意不知怎么用法,所以字典我就买好几本,如《现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袖珍字海》《说文解今释》《读报词典》等工具类书籍。这些工具书,对我看书及写东西帮助很大,同时也少跑不少路。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所写的作品,得益于市图书馆支持,尤其是得益于王宝郑副馆长的指导和介绍,在《平顶山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这是对我的鞭策和敦促。促使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到图书馆走走看看,使之作到学无止境的精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