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
详情

娄刚简介娄刚,1971年生,1993年就职于平顶山日报社,长期从事人物报道和社会新闻、文化新闻、时政新闻的采写工作。和市图书馆同行,感受无声的力量娄刚今年是市图书馆建馆60周年。作为平顶山日报社跑过文化口的记者,我大量接触了市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并且有过几次深度合作。我感到,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涵养城市文化、孕育栋梁之才,有着无声而深远的作用。幸好,市图书馆近年来发展迅速,各项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我祝福图书馆工作者越来越有成就感,我居住的这个城市越来越有文化味儿。2014年世界读书日之际,《平顶山晚报》和市图书馆合办了第一届鹰城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两家单位分头征集线索,我逐个采访。记者工作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常常在工作中获得独特的观察和新鲜的感受。我没有想到在似乎一切都已经速食化和碎片化的网络时代,还有那么多普通人读书、买书,跑远路借书,真诚地信奉书中的道理。我感到一股无声的力量。市橡胶厂家属院居民刘亚丽,出身农村,嫁给在橡胶厂当工人的丈夫以后,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她摆地摊谋生,每天早出晚归。我上到她家七楼采访她的时候,楼道里堆的都是货,家里显得很清贫。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她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培养孩子阅读,常带着孩子从市郊赶到市图书馆借书,或到市区买书。针对儿子的个性特点,她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挑书,和孩子交流读后感,表现出很不一般的学习能力。有一段时间,她和丈夫经常生气、冷战,她把读到的胡适的话写成便条贴在冰箱上:“世间最无耻的事就是把一张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丈夫回来一看,哈哈大笑。阅读给了他们生活的智慧,这家人生活得越来越和睦。当年年底,刘亚丽一家被评为鹰城书香家庭之一,并获得市图书馆一等奖的奖励:一套《莫言文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再见过他们,但我莫名地坚信,如果再见面,他们的生活一定发生了惊人的、可喜的变化。2017年,市图书馆在湛南路建成了全市第一座24小时城市书房,我在采访书房运转情况时,田长斌馆长介绍说,平顶山的城市书房会越建越多,有些可能还会建在市区黄金地段的公共空间。从第一座城市书房的运营情况看,虽然城市书房很受欢迎,但投入也不小,且有一定的管理难度,当时我心里有一点存疑。不久后我的工作岗位有所变动,和市图书馆的接触少了,有一天采访走在新华路上,不经意看到城市书房的招牌出现在路东侧几间商铺中间,窗明几净,在嘈杂中辟出一片清静。我心想:“看来田馆长的话变成了现实。”2022年夏天,我带着女儿到诚朴路北段的东城国际商场玩,孩子把我拉进二楼的一间大屋,我进去一看,这里又是一个城市书房,目测面积不下一百平方米。宽敞明亮,还有饮料供应。女儿要了一杯饮料,选了一本书坐下来安静地看着。那一刻,我心里好开心,也好感激。通常人们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所有人都在网络上飞速地浏览各种碎片信息,建那么多图书馆还有用吗?据我的工作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这是一种表面印象,有阅读习惯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如何从阅读中受益的,所以,他们都会下功夫培养下一代人继续读书。我的经验告诉我,至今为止,书籍仍然是人类思想精华的最大载体,对文本的完整阅读和在网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完全是两种效果,比如,长时间地翻看短视频有一种被手机控制的感觉,欲罢不能,急切地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视频,当时很兴奋很好玩,但过后却感到空虚、无聊和烦躁,甚至出现生理性的头疼。另外,很多网络信息收割目的明显,有的以极端化情绪鼓动人心,有的观点虽有可取之处,但交流方式粗暴,以不容争辩的姿态刻意贬低受众的智力以俘获对方,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控制!而读书特别是读经典作品的感觉则是荡气回肠,振聋发聩,仅仅是作者真诚表达的态度就足以让人觉得难得,可以说,能印刷成书、被公认为经典的,无不是作者披肝沥胆,在掏心窝子说话,这样的交流在网上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很难有的。显然,决策者和图书馆工作者从来没有低估书籍和阅读的作用,他们守着寂寞谋城市长远之利,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使命。(娄刚)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