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李英平,原平顶山晚报采访部主任记者,平顶山市第10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平顶山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三十多年来,有20余幅(组)新闻摄影作品分获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照片评选、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评选、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一、二、三等奖。被中共平顶山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嗅着书香 见证发展李英平我从小就与市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少儿时代,市图书馆位于市区中兴路与和平路交叉口西北角市文化局拐角楼的楼下。记得北楼的一楼是阅览室和资料室,南楼是外借部,虽然没有几间房子,条件十分简陋,但却是当时全市唯一一处提供文化阅读公共服务的地方,而我家正好住在与市图书馆一墙之隔的市建安总公司家属院。在市宣传系统工作的父亲有一个借书证,跟随他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是我平日里最快乐的一件事,透过外借部小小的玻璃窗口,看到一排排枣红色的木架上摆满了书籍,淡淡的书香不时从里面飘出,让我对在这里上班的工作人员充满了羡慕。借来的书籍拿回家中,父亲就会给每个人排上阅读时间表,好让家人公平阅读,共同分享。每当闲暇时分家里的阅读时间表轮不上我的时候,我就翻过低矮的墙头来到市图书馆的阅览室,凭着学生证借阅小说,翻阅画报,坐在斜面的阅读桌前来过足自己的看书瘾。在这里,我读到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等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让我从中吸取了艺术营养,奠定了文字基础。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朝鲜画报》、《罗马尼亚画报》等期刊杂志,里面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独特的构图,成为我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人文风光的窗口,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好,也使我从此爱上了摄影艺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极度匮乏的特殊时期,虽然市图书馆的书刊资源并不丰富,但它依然是我喜爱文学、摄影的启蒙地,是我获取知识的快乐世界,它伴随我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为我今后的新闻从业起到了巨大帮助。 1984年,我来到平顶山日报社从事起了新闻摄影采访工作,由于和市图书馆的情结,使我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对它的关注偏多了一点,经常把市图书馆的变化以图片新闻的方式及时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文化工作方式的逐步转变,市图书馆也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努力扩大藏书种类,不断完善借阅设施,在取消过去的借书证限量办理,极大地满足市民阅读需求的同时,还走出去陆续在厂矿、农村、街道办起了图书室,把阅读服务延伸到了社会的最基层。 记得有一年,我随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到该馆设立在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的图书室,为村民更换图书,看到不少周围四邻八村的村民一大早就在图书室里等候。一位姓张的村民告诉我,他就是从送来的农技书籍中学到了不少蔬菜种植技术,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的农田收入,市图书馆的送书下乡为他增收致富起到了助力作用。 1988年10月5日,总投资60余万元的市图书馆新楼终于在市区湛南路中段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告别了“蜗居”26年的中兴路与和平路交叉口的办公地。新馆舍总建筑面积2470平方米的五层楼。经过十年发展,原馆舍已经不适应图书馆发展,市政府在湛南路又投资新建一座图书馆。2000年投入使用。这里不仅拥有多个较大的书库、视听资料室、二楼还有一个能容纳120人的学术报告厅,整个馆内设施发生了巨变,步入了全省先进图书馆的行列。正式开放的当天我来到现场采访,看到众多市民纷纷来到这里,竞相感受市图书馆的新变化,整个大楼里呈现着人流涌动,摩肩接踵的盛况。 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在这些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行动的带动下,市图书馆也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启用,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到全国各大出版社推出的新书,点动鼠标就可以享受到外地图书馆的资源信息,也使市图书馆的藏书实现了“不胫而走”。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书机、自动升降式书箱、自动图书消毒柜、电子图书阅览屏、盲人智能听书机、自助朗诵亭……,一大批现代化的阅读服务设施先后在市图书馆安装启用,出现在市图书馆里的这些新鲜事儿,也一件件通过我的新闻照片,不时在《平顶山晚报》上刊出。2013年6月1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位于新城区的市文化艺术中心二楼,面向16岁以下少年儿童开放,近400平方米的馆舍里,不仅有各类图书2万余册,而且还开设了亲子阅读、培训教育、展览活动等多个功能服务区,让鹰城的孩子从此有了自己专属的阅读天地。2018年1月3日,市图书馆建立的全市首个24小时城市书房在市区湛南路启用,2020年12月22日,市图书馆与其他单位联合建设的自助图书馆在市区新华路中段落成……。随后,一个个造型别致,环境优雅的城市书房,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鹰城的街头、公园、居民区和商业街,成为平顶山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给平顶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使市图书馆蜕变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城市阅览室”,让市民真正享受到了便利的全天候借阅服务,为“全民阅读”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市图书馆是我学习知识的起源地,也是我新闻摄影素材的来源处。回望六十年来, 它从小到大,从简到全,一步一个脚印,默默践行着“服务读者”的宗旨,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愿市图书馆继往开来、不断前行,给鹰城酿造出更浓郁的书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