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在南方,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北方,人们爱吃饺子。节气民俗吃水饺: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在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迎冬:古代于立冬日迎接冬天的祭仪。《礼记·月令》:“先立冬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向北方祭祀颛顼、玄冥之神。汉代仍行此俗。《续汉书·祭祀志》:“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歌 《玄冥》,八佾舞 《育命》之舞。”表示冬季已到来。汉文帝时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及百官五色绣罗或锦制袄子。魏文帝时贵贱皆戴温帽。唐代则戴进方平帽,皆示冬至御寒之意。宋代,祠部规定休假一天,朝廷差官祀神州地祇,天神太乙。明、清于立冬之日也有祭祀之仪。贺冬 :亦称拜冬。立冬后有贺冬的风俗,此种风俗流传在陕西广大农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每年冬至节,学校放假,敬奉孔子,拜望老师等。陕北吴堡一带把冬至叫过冬,也叫下元节。家家户户头天晚上煮羊下水、羊骨头,谓之熬冬。陕北佳县一带,冬至这天,家家饮稠酒、吃肉,以示庆贺。陕北神木一带,冬至当日,家庭设宴庆贺,节后还要奠扫祖坟。陕西大荔县一带的人,认为节令到了冬至,冬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此时阴气渐衰,阳气渐生,阴阳相争,非常激烈。人们喜晴恶阴。陕西西乡县一带,在冬至日有看巴山雪,预卜丰歉的习俗。?掃疥(sǎojiè) :舊俗謂立冬之日用菊花、金銀花等煎湯沐浴能去疥瘡,故稱。明·田汝成《西湖遊 覽志餘·熙朝樂事》:“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清同治十三年《湖州府志·風俗》:“〔烏程〕是日,以野菊花、金銀花、茄根、薑乾之類,煎湯沐浴,名曰掃疥。”?节气俗语立冬雷隆隆,立春雨蒙蒙?〈谚〉立冬那天打雷,预示立春那天有雨。广东省普宁县流传的谚语:“立冬雷隆隆,立春雨蒙蒙”。立冬到立春是90天左右的关系。(竺可桢 《天气谚语的应用·天气 过程预报》)?卖絮婆子看冬朝,无风无雨哭号啕?意谓立冬这天无风无雨,则一冬多晴,卖絮婆子的棉絮因此而卖不出去,故为生计无着而放声大哭。冬朝(zhāo):指立冬这天。号啕(háotáo):放声大哭。?是日晴则一冬凌,是日阴则一冬温?是日:指立冬日。古人称立冬之日为皮袄的生日,并从立冬当日的天气来预测一冬的冷暖,立冬日晴,则一冬寒冷;立冬日阴,则一冬不冷。〔例〕岁时风俗:二十五日,曰皮袄生日,俗云:“~。”(清·张焘《津门杂记》卷上)?内容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